西安鼓乐的历史渊源

发布日期:2019-04-04文章来源:西安网

   西安鼓乐长期存活于民间。正因为如此,至今在正史(除了现当代的方志)中,尚未发现关于它的任何记录。

   
   但是,西安鼓乐的宫调体系、谱式、曲目来源、曲式曲体结构、乐器形制、表演形式和技巧等等,却都无不反映出与唐、宋、元、明、清以来的音乐(包括曲艺与戏曲音乐)、宗教、历史等等的密切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西安鼓乐不仅保存着大量唐曲名录中的曲谱,有着暗合唐代大曲结构的大型套曲,而且,它一直在使用着宋代流行的工尺谱——与姜夔基本全同的俗字谱。
 
   西安鼓乐最后的盛行应在清朝的康乾盛世(现存最早可信的谱集为康熙28年,即1689年的民间乐社钞本)。后渐低落。1946年,著名鼓乐艺师、城隍庙道士安来绪设立“音乐研究会”,不分门派,广收徒弟。至1949年前,至少仍有20余家乐社在活动。“文革”中虽曾中断数年,但后又恢复。

   根据西安鼓乐各乐社的分布和师承关系、曲目及演奏风格,有人将其分为城乡两路和僧、道、俗三派。它的乐社内部自相授受的传承关系,至今亦然。1951年,安来绪被中国音协吸收为会员,并于1959年当选为第三届文代会代表。1952年起,西北音协即组织专家学者对西安鼓乐进行调查、记录和整理;1953年,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派专家进行调查研究,后正式命名为“西安鼓乐”。1961年,安来绪接受了中国音协主席吕骥和多位著名音乐家的访问;随后又受中国音协之邀,率城隍庙乐社赴京向音乐界及社会进行表演性学术性演出。1980年,陕西省文化厅批准成立“唐代燕乐研究室”,首要任务就是抢救、整理和研究西安鼓乐,并陆续编印了历年来抢救、挖掘、整理、研究的成果,如《西安鼓乐曲集》(八卷九册),《陕西鼓乐译谱汇编》(五卷)及学术论文等等。1986年,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牵头,以何家营为基地,建立了“鼓乐陈列馆”(时为国内第一家民间专题博物馆),并成立了“鼓乐研究中心”。1987年,由陕西省文化厅组织西安鼓乐进京,举办了“第五届华夏之声·西安鼓乐音乐会”。在此期间,一些艺术家和院团,开始根据西安鼓乐素材编创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音乐作品。此后,西安鼓乐多次组团在国内外进行巡演,每每引起轰动,盛况空前。并正式被载入《中国民间器乐集成》。2004年,西安鼓乐被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名单”。2005年,陕西省启动了西安鼓乐“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