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说书的历史渊源

发布日期:2019-04-04文章来源:西安网

 说书一词最早见于《墨子耕柱》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说书的起源还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代。西汉时,刘向在他编撰的《烈女传》一书中,曾有“古者妇人姹子,寝不倒,坐不边,……夜则会瞽者诵诗道正事”的记载。瞽者盲人也。说明周初就已经有唱诗说故事的职业和说书艺人。1957年,四川省成都市郊的一座汉墓中出土了一个汉代说书俑。从左丘明、师旷之类瞽者的讲史到荀子的《成相辞》可算是古老的说书形式。唐代长安已经有说书形式。


    作为延安人民喜闻乐见的陕北说书,其发生、发展的历史,理应同陕北道情同步,但因无足够的文献资料和其他可靠依据,故不能轻率的妄下断语。因此,对陕北说书的历史渊源就只能从古墓中的发现和一些文字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来判定其发生、发展的历史。

    具有关资料显示,陕北说书源于隋唐,成形于宋,而兴盛于明、清。旧社会,陕北说书虽深受劳动人民的喜爱,但被人看作是三教九流中的下九流职业,是盲人用以谋生的手段。有道是“东方收了走东方,西方收了走西方,东西南北都不收,背上三弦讨四方。”便是例证。他们走村串户,为有钱人说唱,糊口度日。作为一种口头文学艺术,他的发展举步维艰。1936年,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盲艺人在边区“文协”的扶持下获得新生。1939年11月,边区第一个文艺团体——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并组织了陕北说书组。党和政府关心和扶持陕北说书,陕北说书艺人韩起祥在协会帮助下,带头说唱新书,有《刘巧儿团圆》、《宜川大胜利》、《翻身记》等。韩起祥还应邀两次为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说书,受到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赞扬。全国解放后,韩起祥还当选为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曲艺家协会主席。边区政府还多次举办陕北说书训练班,并投了人力、物力、财力,延安曲艺所走的道路为全国曲艺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1976年成立了延安市曲艺馆,邓颖超同志为门额题字。曲艺馆成立以来,编写、演唱了大量的新书,很好的服务于延安市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陕北说书在战争年月里曾起过团结人民、教育人民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陕北说书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也正本能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陕北说书成为延安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正在继续为延安经济的腾飞鸣锣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