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民歌的历史渊源

发布日期:2019-04-04文章来源:西安网

 据考古调查,自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已在紫阳境内的河谷阶地繁衍生息,人们常与百兽率舞。今紫阳城关曹家坝,马家营和汉王镇白马石就是保存遗物教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从文化堆积层和石制农器具看,当时这里的农业较为发达,先民聚居时间较长。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有利的生存空间,成为栖息的摇篮。据专家考证,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周南”“召南”等25首歌谣流传于汉水上游,其中“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等歌谣就产生于包括紫阳在内的汉江一带。八十年代初在发掘北魏时期的墓葬中有乐舞铜带板,上镌有吹笙、击鼓、弹琵琶等图案。在汉墓的画墙砖上也刻有吹箫、带舞等印迹。从数以千记的紫阳民歌中,也不难发现,许多民谣采用比、兴手法,古风色彩浓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南来北往人口的交汇,特别是秦、汉、明、清时期,南方移民大量涌入,由于文化交流逐渐产生了一种南北兼容、极具丰韵的紫阳民歌。


    紫阳民歌自产生、发展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收录了紫阳民歌96首。紫阳民歌虽在“文革”时期被扣为黄调,遭遇冷落,沉寂二十余年。然而民族、民间的东西有其顽强的艺术生命力。近十年来为抢救、复苏、打造紫阳民歌,实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紫阳县委、县政府给于了高度的重视,挖掘、整理、刻录光盘、编印教材,理论研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2003年10月紫阳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民歌)”。